内容页搜索

坛丘道教活动始于宋朝。宋朝建炎元年(1127年),道士徐秋月在东屯黄家港建玉虚庵,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学校。元朝至正中期(1360年),道士沈诚一在人福村红桥头建北圣堂(衍庆圣祠);明朝正统十三年(1448年),道士陈守恭重建。

民国时期,俗家道士各村都有。他们为死人“批书”,丧事领忏,做道场,摆四方;庙里拜忏、做道场。九月十六日,渔民、农民、居民到老塌堂烧香。俗家道士李××身穿道士衣、头戴道士帽,手指大老爷在前面领忏、跪拜,信徒跟着跪拜。李××诵经、唱道;信徒手握香,跟着转圈唱诵、拜忏,晚上坐蒲墩、拜佛、念经到全夜。郎中村俗家道士朱××、李××俩在农家办丧事时领忏、拜忏、看风水、选坟址、做道场、跪蒲墩作揖、诵念经文、画符斩妖、接眚神等。俗家道士的工具有笮簏、钹、道士衣、帽、指南针(向盘)、经书等。

新中国成立前,民间有信奉道教的三官(天官、地官、水官)会。三官会由几个自然村联合活动,每年正月十五、七月十五、八月十五进行集会,每次集会由一方值会,各方轮流。

新中国成立初,农村有人去世,延续民国时做法,请道士白天拜忏、和尚晚上念经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彻底破除,80年代后期恢复。20007月,俗家道士(和尚)几乎村村都有。